展厅展馆策划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服务

18512833186

全国咨询热线
当前位置: 首页> 新闻中心 >

1000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设计方案

发布时间:2025-05-09丨 阅读次数:43

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设计方案

主题:活化传承·非遗焕新


一、策展主题解析

“活化传承·非遗焕新”旨在打破非遗“静态陈列”的传统印象,通过现代展示手段,将古老技艺与当代表达有机融合,让非遗“活”在当下、“焕”发新生,从而实现真正的可持续传承。本展厅将非遗从“博物馆里的文物”转变为“文化生活中的新语汇”,强调非遗技艺在当代社会中的再应用与创新价值。

二、空间布局规划

展厅总面积约1000㎡,划分为五大展区:

序厅——非遗之源(80㎡)

▸ 功能:引入主题、营造氛围、构建文化期待

▸ 内容:通过沉浸式数字投影墙、声音互动等方式呈现国家级、省级及本地非遗全貌,激发观众兴趣。

匠心之技——技艺本源区(300㎡)

▸ 功能:展示非遗项目本体与传承系统

▸ 内容:以“工艺美术”“传统表演”“民间技艺”“传统医药”四大类非遗为核心,运用实物+数字多媒体+场景还原等方式进行展陈。每类设有传承人语音讲解模块与互动体验台。

活态之美——传承展示区(200㎡)

▸ 功能:非遗在日常生活中的当代表达

▸ 内容:聚焦“非遗+设计”“非遗+生活”“非遗+时尚”等热点议题,展出新兴文创产品、非遗IP、服饰改良、工艺再设计案例等,并设置“非遗造物秀”橱窗。

共创之域——互动体验区(300㎡)

▸ 功能:深化观众参与、强化记忆点

▸ 内容:

非遗工坊:设有剪纸、皮影、陶艺、扎染等传统技艺互动工位;

数字体验:体感游戏“我是非遗传承人”,通过虚拟场景完成非遗工艺挑战;

AI再造平台:通过AI图像算法让观众上传照片生成“非遗风格头像”。

尾厅——未来之路(120㎡)

▸ 功能:总结升华、延伸传播

▸ 内容:通过非遗传承人短片、国内外非遗保护案例图谱、非遗知识问答墙等形式,鼓励观众“带走一份非遗”,延续文化传承的责任感。


三、展示手段与技术应用

多媒体技术:大幅度使用LED异形屏、数字投影、沉浸式穹顶,实现视听一体化呈现。

AR增强现实:通过AR眼镜观看虚拟传承人演示技艺,如织锦、漆器等。

感应互动技术:触控屏、多点互动台、动作捕捉设备用于增强趣味性与参与度。

数字孪生平台:构建“数字非遗库”,观众可扫码收藏非遗档案、技艺流程、音视频资料等。


四、视觉风格设计

色彩体系:主色调采用非遗传统色,如赭石红、黛蓝、米黄,突出文化温度;辅以科技蓝与银灰,用于现代展示区域。

图形语言:采用剪纸纹样、缠花图案、瓦当图形为设计母题,贯穿展厅空间。

灯光氛围:局部采用动态灯光模拟“炉火”“日光”“月色”等意象,增强感官体验。


五、材料与工艺设计

选材以环保与地域性为核心,优先选用:竹材、原木、亚麻、夯土、玻璃钢、数字印花布等;

展台与展墙结合传统榫卯与现代结构工艺,打造具有“传统魂+现代形”的展示载体;

地面局部拼接传统纹样地砖,与导览路径联动。


六、传播延展与配套活动

开展“周末非遗课堂”“跟着大师学非遗”等系列活动,推动大众参与;

联动短视频平台与直播平台,设“云上观非遗”栏目,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传播;

发布“城市非遗地图”,串联展厅与周边非遗工坊、手艺街区。

本展厅通过构建一个集“展示—互动—体验—传播”于一体的多维空间,既保存了非遗的原真性,也激发了它的当代生命力。通过“活化传承·非遗焕新”这一主题,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带回现代生活,激励更多人理解、传承与参与非遗的未来构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