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村史馆展厅设计方案
一、项目定位
本项目旨在打造一座集历史记忆、民族文化与非遗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村史展厅。通过对少数民族发展脉络的梳理,结合地域特色与民族精神,塑造一个富有温度、厚度与文化深度的展示空间,既是村民凝聚乡情的文化客厅,也是一座面向外界讲述民族故事的窗口。
二、设计理念
“根之所系,魂之所归。”
设计以“寻根、传承、焕新”为核心理念,通过空间的逻辑引导与沉浸式展陈方式,让参观者在游历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历史厚重与时代活力。整体设计注重人与文化的互动关系,强调“活着的非遗”,打破传统展览的静态陈列,让文化真正“活起来”。
三、空间布局规划
展厅分为“五大主题板块”,由历史轴线贯穿始终:
序厅 · 山水起源
运用艺术化手法还原村落自然地貌与人文地理,以水墨山川与民族图腾为背景,营造出原生态的文化氛围。数字沙盘与多媒体影片交相融合,展现民族聚落的形成与演变。
历史沿革厅 · 岁月印记
通过年代表与实物复原,讲述村落发展历程及民族迁徙故事,配合可交互的电子谱牒系统,让观众在指尖上“翻阅”族群记忆。
非遗文化厅 · 活态传承
重点展示刺绣、织锦、银饰锻造、民族乐器等代表性非遗项目,采用场景还原+沉浸体验双轨呈现:
真实复刻非遗匠人作坊,设置“沉浸工坊”体验区
增设“虚拟传承人”互动屏,可模拟学习技艺流程
民族生活厅 · 风俗人情
呈现少数民族的节庆、饮食、服饰、婚俗等生活样态,打造“行进式场景”+“沉浸式观演”的展陈手法,如仿真婚礼堂、节庆盛宴互动装置等,使观众如身临其境。
未来展望厅 · 民族焕新
展示非遗文化与当代设计融合的成果,包括民族IP衍生品、文创产品、乡村旅游升级案例等,传递民族文化“活化”与“创造性转化”的现实路径。
四、设计亮点
空间语言上融合传统建筑符号与现代简约风格,如采用“干栏式”结构符号转化为吊顶造型,墙体纹饰源于民族刺绣图腾;
材质运用上选用原木、麻布、藤编、夯土等自然质感材料,强调“质朴”与“回归”的美学;
数字化赋能采用全息影像、AR识别、虚拟讲解等技术手段,增强趣味性与互动性;
故事化策展每一主题板块配有“人物视角”引导线,如以老艺人、迁徙先祖、少年传承人等角色为线索串联全馆。
五、运营与拓展思路
展馆不仅承担文化展示功能,更应成为乡村文化IP运营的核心枢纽。后续可结合研学旅行、非遗工坊体验、节庆活动举办等方式,激活展馆的“再生力”。同时可开发线上虚拟展厅,实现文化传播“破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