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项目概述
1.1 项目背景
侗族是中国南方极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之一,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如侗族大歌、侗族建筑、传统织锦、银饰锻造技艺等。为深入贯彻国家“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”的战略方针,打造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展示交流平台,特拟建设“侗族文化展示馆”,以集中展现侗族非遗文化精髓,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。
1.2 项目定位
本项目定位为集展示、教育、互动、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非遗文化展厅,兼具民族性、地域性、互动性与观赏性,旨在打造具有标志性的侗族文化展示窗口与非遗传承平台。
1.3 设计目标
全景式呈现侗族非遗文化脉络与生活智慧
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展示互动性与沉浸感
打造兼具民族韵味与现代美感的展陈空间
为游客、学者、学生等多类人群提供多维文化体验
二、空间布局与功能规划
2.1 总体布局原则
遵循“文化线索为骨、场景体验为魂、互动科技为翼”的设计理念,空间布局以时间为序、文化为线、沉浸为境,形成多维度文化体验路径。
2.2 功能分区建议
序厅·侗风初见
展厅导览与文化溯源
大型动态数字迎宾屏+侗族大歌声境营造
传承之路·非遗篇章
展示国家级及地方级侗族非遗项目(如侗族大歌、侗绣、侗戏、芦笙舞等)
多媒体互动触摸屏 + 实物展示 + 虚拟讲解
侗族建筑艺术展区
侗族鼓楼、风雨桥、干栏式民居模型与工艺技艺解析
建筑结构实体+互动拆解数字系统
生活风貌体验区
实景还原传统节庆场景,如“吃新节”、“侗年”、“萨岁节”等
沉浸式CAVE投影或多面LED,结合声音与气味还原节庆氛围
非遗互动工坊
开放式传习体验空间,如刺绣、织布、银饰打制等
适配团体体验教学,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驻馆教学
沉浸剧场/数字影像空间
播放《侗族传承》沉浸式纪录影像或环幕电影
多语种支持,适应国际交流需求
尾厅·文化延展区
文创产品展示销售
民俗主题留影互动墙、纪念品DIY体验区
三、设计风格与视觉元素
3.1 空间风格
整体风格以“民族韵律·当代表达”为核心
结合侗族传统元素(如鼓楼形态、几何纹饰、侗锦图案等)与现代材料(玻璃、金属、灯光、数字媒体)融合
色彩以木本棕、侗锦蓝、银饰灰为主,打造沉稳、内敛而富有文化质感的空间氛围
3.2 VI视觉设计延展
展馆LOGO可结合鼓楼+芦笙+侗字书法演绎
引导系统融入侗族图腾与传统几何图形
墙面装饰与展柜纹样可融入侗锦编织图案语言
四、展示方式与技术应用
4.1 展示方式多元化
实物 + 文图 + 数字屏 + 声光电 + 沉浸空间
利用AR、VR、全息影像技术,呈现非遗技艺微观过程
多语言数字导览系统,提升游客可达性与可理解性
4.2 科技应用
智慧导览系统:二维码+APP导览、蓝牙定位语音播报
虚拟传承人对话:通过AI人脸建模及语音合成技术,模拟非遗大师讲述
互动学习平台:设置非遗技艺线上教学终端及操作互动装置
五、运营建议与延展功能
5.1 多功能使用拓展
文化讲堂、民族服饰秀、小型演艺活动场地灵活布置
非遗节庆活动联动策展,定期更新内容
建立侗族非遗数字档案数据库,供研究及传承使用
5.2 联动延伸
与周边侗族村落、学校、非遗传承基地形成互动网络
打造“展馆+工坊+电商”一体化非遗品牌运营模式
侗族非遗文化展示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,更是民族精神的当代表达。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、独具特色的展陈设计与先进技术的加持,必将为广大观众呈现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,助力侗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再创造。